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 | 姓名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学科专业 |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
备注 |
陈湘骥 | 男 | 1976-02 | 副教授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课程负责人,主讲,实验指导,教材编写,系统开发,竞赛指导 | ||
梁云 | 女 | 1981-06 | 教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 | ||
肖 磊 | 男 | 1972-05 | 副教授 | 软件与理论 | 课程规划,主讲,实验指导,教材编写 | ||
李西明 | 男 | 1974-12 | 副教授 | 计算机软件 | 方案制定,主讲,实验指导,竞赛指导 | ||
高月芳 | 女 | 1979-07 | 副教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 | ||
张丽霞 | 女 | 1977-03 | 副教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教学改革与实施 | ||
张义青 | 女 | 1976-10 | 讲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竞赛指导 | ||
孙微微 | 女 | 1971-08 | 副教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 | ||
姚金涛 | 男 | 1978-06 | 副教授 | 信息安全 | 主讲,实验指导 | ||
殷建军 | 男 | 1981-01 | 讲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 | ||
王 栋 | 女 | 1977-08 | 副教授 | 图像处理 | 主讲,实验指导 | ||
林毅申 | 男 | 1982-03 | 讲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实验平台建设 | ||
朱梅阶 | 男 | 1972-10 | 副教授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主讲,实验指导 | ||
曹 维 | 女 | 1978-11 | 高级实验师 | 软件工程 | 实验准备 | ||
马国强 | 男 | 1990-08 | 工程师 | 软件工程 | 校外企业导师 | ||
杨永森 | 男 | 1992-06 | 工程师 | 软件工程 | 校外企业导师 | ||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养 |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课程团队整体情况 本课程教学团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总体学术水平高,知识新颖,能掌握最新学科科技发展动态,教师整体素质高。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包括多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以及教学工作业绩突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注重大力扶植中青年一代,积极培养第三层次力量。 参与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近20人。这些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导师、校外企业导师,主要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以及腾讯、百度、大疆技术等国内大型IT企业。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上教师占50%,35~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50%。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专业课32学时,公共课16学时)、实践课(课程设计2周,仅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大多数任课老师既负责理论教学同时也承担部分实验教学任务。在师资配置方面,以教授和副教授为主领衔理论教学,以讲师为主领衔实验教学,其他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和辅助教学;团结协作精神强,多年来课程团队成员一直保持着团结奋进、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不断进取,积极学习国内外同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并适时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本课程教学团队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和雄厚实力的教学队伍。 2.青年培养计划 培养青年教师本课程组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合理的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本课程组有着明确一整套的培养计划和制度。如指导教师制、新教师实习制度、试讲制度、听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学观摩制度、教学法研究制度、深造或进修制度等。 (1)“一帮一”指导教师制度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课程组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具体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作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新教师实习制度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须在指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本课程全循环的教学工作1次以上,且每学期听课要求达到20次以上,完成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准备工作,以加深青年教师对本课程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3)新教师试讲制度 青年教师在正式进行理论教学或实验实践教学前,必须进行试讲,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在才能正式独立承担理论授课与实验指导的教学工作。 (4)听课制度、教学观摩制度 本课程教学团队十分重视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连续2年坚持听老教师讲课,且每学期听课要求达到20次以上,须经常参加学校、院系组织进行的观摩教学活动;开展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并就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方法,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教案检查制度 青年教师正式上台讲课前,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修改教案,使教案达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另外,本课程组每学期还检查1次任课教师的教案。 (6)教学法研究制度 除每学期必须进行的2~4次教学法研讨会外,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申请教学研究课题。 (7)深造或进修制度 通过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在职攻读博士等多种方式,拓宽任课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老教师知识更新和年轻教师的成长。 3.青年教师培养效果 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现已建成了一支中、青年相结合、学术互补、研究领域齐全,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读博士有3人。在他们的带动下,还有许多青年教师正积极备考博士研究生,已形成了一个良好进取的学习氛围。 近五年来课程团队获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十佳教师2人,国家、省、校级教学奖励及教学软件奖20人次,课程团队的中青年教师在参加学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好成绩。有3人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
||||||
教学 改革 与研 究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学改革与研究概述 (1)全面开展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 早在2009年,最先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开展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至2012年,全面推行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构建起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程序设计课程群,通过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取得了整体发展优势。 (2)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学与创新竞赛相结合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在广东省内率先将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引入校园,并创造性的将竞赛的各项训练方式借荐到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构建了程序设计课程及竞赛综合实训平台,将程序设计的教学提升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3)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大幅度地增加实践在考核中所占比重 传统的考核以笔试为主,不适应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从2006年开始,构建了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程序设计在线实训平台,实现了学生在线做题,自动评判并反馈出错信息的功能。至2009年,率先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上采用正式的上机期考的考核方式,占期末考试成绩的5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为多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构建立体化教材。 顺应国家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于2010年开启了构建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工作。至2012年相继出版了《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一至四版,构建了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自主开发了在线实训系统,在线训练题数量超过10000题。 (5)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投入,构建新型网络学习社区 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为混合型教学模式,为此,构建了程序设计网络学习社区,目前有三台专用服务器全天候7X24为学生提供服务。网络学习社区中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材料,辅以在线实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带动了教学与管理的水平,学院2012与2013连续两年承办了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2.教学改革内容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学改革涉及的领域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确定主讲教师每年要结合近年程序设计类公开竞赛中出现的最新例题,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建设好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关键是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独立自主,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自由及相关的各项权利,以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②构建多层次的硬件资源基础。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多样性的,多层次的,通过充分利用我校公共课实验资源、专业课实验资源、学科创新实验室以及课题组实验室等,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硬件环境,以满足多层次教学的硬件需求。 ③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动态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深度,体显在教学体系中分成了不同的教学层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按需学习的要求。 ④建设课程群一体化的软件平台。多层次教学的目标是做到按需教学、个性化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教学平台,让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够将精力集中到引导学生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上面,同时依托网络课程资源,满足学生7天24小时全天候在线学习及实训,智能化评判,满足多层次教学对软件平台要求。 ⑤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将科研结合到教学当中。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自1996年引入中国大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学科家喻户晓的一项赛事。各省、市、地区以及大型企业纷纷举办类似的竞赛活动,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①竞赛题目内容多样、有趣,比赛采用现场解题,极具挑战性,评判人为因素少,客观公正; ②为国内各高校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③竞赛为计算机教育国际交流打开了渠道; ④竞赛优胜选手往往受到众多国内外大公司青睐。因而,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自然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我校是广东省最早开始参与该项竞赛的少数高校之一。采用竞教结合的多层次教学体系,让学生从大一开始陆续接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三门核心课程。由于这三门课程与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紧密相关,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竞赛内容无缝连接,构建统一的实训平台,使课程学习与竞赛训练能够在同一个网络学习社区内完成。学生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进入训练系统进行强化,并参加每年举行的各种竞赛。训练及竞赛分为三个层次: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国家及以上级竞赛。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注重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同级别之间有明显的跨度,学生需要投入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从一个级别晋升到更高一级。针对获得不同级别的学生,又有一系列后续培养方案,例如企业实习、加入教师科研团队、考研、保研等等。
另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度,让学生能更自主地进行设计和进行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①多层次的硬件资源配置、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软件平台构建以及教研团队建设。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需要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通过充分利用我校公共课实验资源、专业课实验资源、学科创新实验室以及课题组实验室等,形成多层次的教学硬件环境,满足了多层次教学的硬件需求。 ②通过将学科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解决了评价学生能力以及分层次教学的标准问题,解决了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问题。 ③多层次教学的目标是做到按需教学、个性化教学,这与传统的统一授课、统一答疑、统一考试的教学要求不同,实施的难度集中体现在不统一这一点上。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除统一授课外更多的课外辅导,批改学生作业,并给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大学扩招后每学期要面对200多名新面孔的教师来说,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因而我们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教学平台,让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够将精力集中到引导学生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上面,同时依托立体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7天24小时全天候在线学习及实训,智能化评判,达到了多层次教学对软件平台要求。 ④在各项工作当中,教师团队的建设最为重要。为此,我们采用了院领导牵头,教授带领,主干教师落实,优秀学生辅助的团队组织架构。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优化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 由教学团队全体教师讨论修改教学大纲,完善电子教案,补充相关资料,并于2006年按大纲修订稿进行了教学,2008年进行总结并改进教学大纲,再次进行优化课程结构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以后,教学效果明显。 (2)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成果丰富 在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基础上,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修改和补充制作。将自主建设的本课程教学系统——“程序设计在线实验及考试和测评综合辅助教学系统”引入教学中,并且精心打造社区型的网络教学环境,把授课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的网络课件放到网站上,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在线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弥补了课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系统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绝大部分实训教学提供支持,包括实验、测验、考试、竞赛、统计、评价等,其中,自动化智能评测是系统的特点,学生作答及结果评判全自动化,无需人工参与,且准确、高效、公平、公正。 ①实验功能,设置灵活,学生操作简易。 ②考试功能,统一设置、随机抽题,全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出卷、评判、统计。 ③竞赛功能,不尽活跃了教学气氛,还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国家级竞赛提供了平台。 为配合教学,我们还精心经营了网络学习社区,网络学习社区由实训平台、多个QQ群、博客群、学习论坛等多个系统构成。 (3)以教改项目为依托,推动了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参与了与该课程建设有关的教改项目,主要的教改项目包括 “以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IT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粤高教学会[2011]18号)、“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自动批改实训平台的开发”(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2]54号)、“程序设计课程在线实践公共平台的开发与教学应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2]54号)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水平。 (4)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程团队中的一批中年青教师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广东省“文泰高校杯”软件作品设计竞赛等国内外的大学生竞赛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近5年以来,学生创新工作成绩特别突出,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0余项,其中,在与程序设计课程直接相关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9项(其中金牌3项,银牌13项,铜牌13项),省级奖项59项(其中一等奖9项,银牌22项,铜牌28项)。 (5)依托学科优势,教学成果优势明显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依托学科优势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学科建设、推进专业特色凝练,一流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材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 |